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回复: 0

精准医疗的未来两年,将呈现两种并购模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026
发表于 2020-9-27 0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lockquote data-author="gulangu"><p><img src="image/20200927/71b7832f89a33d7c191d484454c05a65_1.png" /></p></blockquote><p><br  /></p><p><p><img src="image/20200927/637f2d2912e6e053e635521c7484c901_2.jpg" /></p><br  /></p><p><br  /></p><p><span>从2015年1月30日,奥巴马提出美国精准医学计划至今,精准医疗的各大赛道几乎被创业公司占满。当然,上市公司也不会错过精准医疗的红利,除了参股创业公司之外,并购是上市公司涉足精准医疗的又一主要方式。</span></p><p><br  /></p><p><span>“医药领域和精准医疗的结合,对上市公司而言,鉴于精准医疗还在技术萌芽阶段,并购比较方便,脚先插进来,但最终能不能走出来,目前还是比较难以判断。”汇添富基金“医药一哥”周睿在近期举行的Bio4P,2016精准医疗创新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span></p><p><br  /></p><p><span>“未来两三年,精准医疗领域将有很多并购案例发生。”周睿说。</span></p><p><span><br  /></span></p><p><br  /></p><p><strong><span>小公司研发+大公司并购成主流模式</span></strong></p><p><br  /></p><p><p><img src="image/20200927/1b45c4d4f0ca143a39063448086c8946_3.jpg" /></p><br  /></p><p><br  /></p><p><span>2016年,精准医疗领域的并购案例莫过于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登陆A股,目前正等待审核。8月29日晚间,停牌两个半月的天兴仪表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拟将其目前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存量业务资产出售给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同时,向贝瑞和康全体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贝瑞和康100%股权。</span></p><p><br  /></p><p><span>成立六年的贝瑞和康,从创立之初就乘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化的东风,2011年,获得君联资本A轮融资1780万美元,2013年年中,又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随后,贝瑞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商业化的契机,成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华大基因之后的又一龙头。2016年,贝瑞曝出的新进展是借壳登陆A股。</span></p><p><br  /></p><p><span>未来一段时间,从世界范围看,“小公司研发+大公司并购”或将成为精准医疗主流商业模式。</span></p><p><span><br  /></span></p><p><span>2016年5月3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爱尔兰生物制药公司爵士制药(JAZZ)将以15亿美元收购Celator制药(CPXX),收购价大约是Celator制药市值的两倍。</span></p><p><br  /></p><p><span>Celator制药是美股2016年当之无愧的明星,公司3月14日停牌之后发布公告称,公司新药VYXEOS经三期临床证实能让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高危患者(二级)总体存活率显着提高。公司次日复牌,股价单日暴涨400%,之后继续上涨。截止5月31日收盘价为17.53美元。3个月涨幅已经接近10倍,领涨整个纳斯达克市场。</span></p><p><br  /></p><p><span>医疗并购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本退出的主要方式。</span><span>以医疗领域创业蓬勃发展的以色列为例,创业公司成长到一定程度后,选择并购退出的案例很多。分享投资享投就投的投资经理吴寒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span>2005年到2014年,共有62家以色列医疗健康产业的公司被并购,</span>医疗健康产业公司被收购的平均运营时间为12.3年,从第一笔融资到并购退出平均耗时8.68年。不过,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医药以及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拉长了资本回报期,普通的医疗企业投资周期相对较短。</span></p><p><br  /></p><p><span>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并购进入精准医疗案例已经存在,并购也为上市公司增加了讲故事的空间。2015年10月,新日恒力公告称,以15.66亿元并购博雅干细胞80%的股份,博雅干细胞成为新日恒力的控股子公司,2015年11月23日,股东大会通过此决议,新日恒力藉此进入生物医药领域。</span></p><p><br  /></p><p><span>2015年5月11日,新开源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收购三济生物、呵尔医疗及晶能生物100%股权,并以13.20元/股向3位特定对象定增1371万股配套募集资金1.546亿元用于标的资产整合、运营资金的安排。新开源也通过这次收购进入肿瘤早期诊断、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体外诊断服务领域。</span></p><p><br  /></p><p><span>同时,上市公司也会选择设立并购基金的方式切入精准医疗,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标的。2016年2月,乐普医疗公告称拟使用自筹资金9500万美元与烟台民和德元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总规模不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精准医疗创新投资基金。目前基金已投资液体活检领域的美国Quanterix公司,投资1100万美元,以增资方式参与其D轮融资,取得其5.35%的股权。</span></p><p><span><br  /></span></p><p><br  /></p><p><strong><span>初创公司之间也会有并购可能</span></strong></p><p><br  /></p><p><p><img src="image/20200927/06969589babd590f7b889c107d0e06e0_4.jpg" /></p><br  /></p><p><br  /></p><p><span>一直关注精准医疗一级市场投资的松禾资本投资总监王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span>在2017~2018年,精准医疗行业存在行业洗牌的可能性。</span>并购重组不会单单发生在上市公司中,也会发生在这些初创公司之间。这和周睿的预测不谋而合。</span></p><p><br  /></p><p><span>王阳认为,目前国内基因检测公司的数量超过600家公司。多数企业在这两年资本热潮中拿到了天使或者A轮融资,但是再后续的投融资过程明显吃紧,原因在于一方面业绩增长和利润低于预期,理想大于实际;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接盘力度较弱,融资无法形成有效衔接。所以,未来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融资继续成长为大公司,有些则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完成资产重组。</span></p><p><br  /></p><p><span>在经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市场爆发之后,国内精准医疗的发展更多聚焦于肿瘤领域。但目前国内(肿瘤领域)几家领头(基因测序)公司,几年累计检测过的病人勉强以万例计,全国一年新增430万癌症病人,所有公司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的总和极低。行业还处于教育市场的阶段,决策者、投资者、公司从业人员、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span></p><p><br  /></p><p><span>资本市场前一阶段的热捧和行业本身发展的速度并不匹配,会有一定的挤压“泡沫”的过程。<span>而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公司也在全球范围内“买买买”来快速增强自身实力。</span></span></p><p><br  /></p><p><span>由华大基因原CEO王俊率团队创立的碳云智能,2016年4月A轮融资金额将近10亿人民币,由腾讯领投,随后碳云智能也开始用并购的方式在精准医疗领域“攻城略地”。2016年9月15日,碳云智能宣布建立以色列研发中心并收购一家私有的以色列图像理解与人工智能公司Imagu&nbsp;Vision&nbsp;Technologies。</span></p><p><br  /></p><p><span>另一家值得业内关注的公司是从美股完成退市的药明康德,在近几年已经通过并购、投资逐渐形成了基因检测,细胞免疫治疗,药物CRO等全产业链的布局,业内人士认为药明的布局未来或将产生更大的价值。</span></p><p><br  /></p><p><span>总之,不管是设立全资子公司或者参股、并购,将为上市公司在精准医疗领域开拓的主要方式,而这些新的领域能为上市公司贡献多少收益,收获期可能还有赖于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技术灵敏度进一步发展之后再判断。</span></p><p><span><br  /></span></p><p><br  /></p><p><strong><span><span>【版权声明】:</span><span>本文由发布,资料源自网络 中国医疗器械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span></span></strong></p><p><br  /></p><p></p><section label="powered by gulangu"><section label="Copyright ? 2015 Yead All Rights Reserved."><p><p><img src="image/20200927/e44fb82457d9faaf6786cfda23e64de9_5.gif" /></p><br  /></p><p><br  /></p><section label="Copyright ? 2015 Yead All Rights Reserved."><blockquote><p><br  /></p><p><span><strong><span>《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第二聚集地》</span></strong></span></p><p><span>这里聚集了:</span></p><p><span>6000位工程师在线解答</span></p><p><span>解决您的</span></p><p><span>技术咨询</span></p><p><span>维修保养</span></p><p><br  /></p><p><span><strong>微信交流</strong><br  /></span></p><p><strong><span><br  /></span></strong></p><p><span>微信:Weixiu_Bang&nbsp;</span></p><p><span>QQ群: &nbsp;2313264895</span></p><p><br  /></p><p><span><strong>相关文章推荐</strong></span></p><p><br  /></p><p><span><strong>不嫁医械工程师?怎么可以!</strong></span><br  /></p><p><span><strong>医械工程师职业生涯如何规划 ?看工程师怎么说</strong></span><br  /></p><p><span><strong>多少医械工程师,没熬过那三厘米?!</strong></span></p></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浙ICP备17000336号-1 )

GMT+8, 2025-9-16 12:43 , Processed in 0.10955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