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回复: 0

中国放射医学的那些峥嵘岁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026
发表于 2020-9-27 08: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ection data-role="outer" label="Powered by gulangu"><section><p><p><img src="image/20200927/296fef52e6dbeea3b727cac3e7995882_1.png" /></p></p></section><section data-role="paragraph"><p>历史滚滚而来,又绝尘而去。</p><p>80年中华放射学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动荡中救死扶伤,在绝境中深怀希望;他们守护着传承的火种,修炼学术和临床的大成;他们,付出所有,求索一生,为福泽苍生付出了最好的青春。</p><p>中放8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一群虔诚的追随者,历时近半载,重走中华放射学开枝散叶的重镇,找寻隐藏在每一个伟大时代里的精神血统和治学基因,重现这条沁入血脉的复兴之路。</p><p><strong>始于一枚记忆</strong></p><p>八十年的历史始于上海,我们的追寻也始于此。</p><p><p><img src="image/20200927/19bb8ee842eeb53738ff6a9d0864787f_2.jpg" /></p><br  /></p><p>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纪念章</p><p>中山医院档案室,我们在查阅荣独山档案时意外发现一枚勋章:1938,中国红十字会X光队。</p><p>中华放射学会在上海成立的第二年,中国医疗界全面投入抗战。由荣独山等放射学家组成的X光队携带沉重设备,追随部队辗转迁徙、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1938-1945,他们中有多少人负伤甚至不幸牺牲?历史没有提起,只有这样一串数字熠熠生辉:5631起X光照相,52798起X光透视。</p><p><p><img src="image/20200927/d7d6c8c85bd36586386349d9673cb4e7_3.jpg" /></p><br  /></p><p>摄于1938年,中国红十字总会组织救护队出发去前线兵站医院工作。</p><p>风雨飘摇中,放射学先辈殚精竭虑地维系着初生的学术火种,放射诊断这一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体外诊断技术得以在中华大地扎根。</p><p><strong>“每一个放射学工作者都有训练人才的责任”</strong></p><p>荣独山教授的“最后一课”</p><p><p><img src="image/20200927/1ae30091799847d1824a97f7e2679387_4.jpg" /></p><br  /></p><p>荣独山教授生前最后一课的录音带。<br  /></p><p>1987年,身患重病的荣独山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仍坚持在病床为学生录下最后一课:《单个椎体压缩性病变的x线诊断》。我们将它播放出来,伴随着沙沙的杂响,荣老缓慢又坚定的声音出现,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艰难却执着的岁月。</p><p>荣老的良苦用心,和放射学人才长期极度缺乏相关。在北京东四西大街《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我们找到一份珍贵文件:谢志光亲笔撰写的发刊词。</p><p>穿越半个多世纪,这些泛黄的文字里,依然透出强烈的紧迫感——</p><p>“为了配合祖国的建设,必须培养大量的放射学干部(包括医师、技术人员、机械工程人员及生物物理学家等);每一个放射学工作者都有训练人才的责任,并且应该积极地担负起来这个光荣的任务。”</p><p>解放后,正是在谢志光、汪绍训、荣独山的带领下,中国放射学得以在以广州、北京、上海为重镇的多地开枝散叶,人才队伍实现体系化建设。今天,我们走访三地时,还能看到当年先辈们耕耘的痕迹——</p><p>半个多世纪以前发起的读片会依旧在每天早上举行:穿着白大褂的面孔将教室坐满,前排的教授不时打断台上年轻医生的发言,询问细节,做出精准的指导和判断。我们仿佛回到当年,先辈正与学生相谈,时而满意点头,时而皱眉厉声:“如果这个报告是你亲人的,你会轻易得出这个结论吗?”</p><p>今天的中国放射学早已人才辈出。2017年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的颁奖盛典上,我们看着台上大放光彩的学术代表,不禁想到,若先辈们能看到,将会何等欣慰?何等骄傲?</p><p><p><img src="image/20200927/a8462d204ebd4266fee24cbf11387363_5.jpg" /></p><br  /></p><p>联影董事长薛敏及中华放射学会领导为2017中华放射学会年度金奖获得者颁奖。</p><p>“要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p><p>早晨7:30,在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的读片会现场,我们见到了一位年纪近百的老人。他穿着白大褂,带着浓郁的学术气质,即便年事已高,依旧每天准时来到这里为后辈提供指导。</p><p>他是中国着名影像学家刘玉清,中国放射学走向国际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放射学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在介入、血管、造影、CT、核磁共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但可惜的是并不广为国际同行所知。</p><p><strong>“要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strong></p><p>1990年,在刘玉清的多方斡旋下,台湾“中华放射线医学理事会”终于更名为“中华台北放射线学会”,扫清了大陆中华放射学会加入国际组织的“署名”障碍。1992年,一切水到渠成,中华放射学会终于成为国际组织的一员。</p><p><p><img src="image/20200927/5d3d906129c6124c68a89983caf6fc68_6.jpg" /></p><br  /></p><p>2016年,刘玉清、李果珍荣获中华放射学会成立以来颁发的首个“中放年度金奖-终身成就奖”。</p><p>至今,中华放射学的海外征途已是群星闪耀。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的权威学术组织里,中华放射学人骄傲地分享灼见,用智慧和风采让曾经质疑的国际友人肃然起敬。他们还“反客为主”,在自己的国土上组织国际最前沿的放射学论坛,对话学术之巅。</p><p><strong>推动学科与技术发展交织前行</strong></p><p>国产首台X光机的出现,比人类历史上首台X光机诞生晚了近60年。但随着中华放射学会和学科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中外差距,在后来的时光里以惊人的速度缩减。</p><p>1972年,世界第一台CT诞生,7年后,国产第一台头颅CT在上海研制成功。<br  /><p><img src="image/20200927/be7397bae103936a17f75dda2b146482_7.jpg" /></p><br  /></p><p>我国自制第一台头颅CT装置在上海通过国家级鉴定。</p><p>上世纪80年代,磁共振作为全新的医学影像技术逐步在发达国家应用于临床;1999年,听闻国产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出现在深圳,刘玉清、李果珍、黄其鎏等一批学术泰斗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南下考察,他们仔细地审视产品的每一项功能和应用,从临床角度给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益的意见和建议。</p><p><p><img src="image/20200927/136126daa943a5131e53b17146f00f0b_8.jpg" /></p><br  /></p><p>1999年,国产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在深圳迈迪特磁共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一批学术泰斗南下考察。</p><p>“放射科医生没有先进的医疗影像设备,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们不能怕困难,要勇于挑战,争取早日实现所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当时83岁的李果珍对研发团队这么说。</p><p>这一句话成为了骄傲的预言。近年来,在中华放射学人的推动下,中国放射学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产医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涌现大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医学影像设备:业界首台3.0T光梭磁共振、世界首台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世界首台实时多维全息成像mrCT、世界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它们中有的已经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将曾经的引入地变成了出口地,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p><p><p><img src="image/20200927/533d5296798c528bd4cd8e326d8b1b4b_9.jpg" /></p><br  /></p><p>联影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PET/MR,业界首创MR序列信息嵌入PET数据流,首次在空间与时间维度达到最高等量级匹配精度,实现业界最高分辨率2.8mm,业界最大轴向扫描视野32cm。</p><p>当中华放射学的发展跨入第二个80年,它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边界,浸润到更广阔的科技领域里,核医学、放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古老与前沿在它身上并存,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更深重的责任。</p><p>“放射学将经历比伦琴发现X线更辉煌的未来。”——先驱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p><p><br  /></p></section><section><p><br  /></p><p><span><strong><span>【版权声明】:</span><span>本文由整理发布,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span></strong><br  /><br  /></span></p><section><p><img src="image/20200927/5bd28b78fcdbd20750ad372e747614d1_10.jpg" /></p><span><strong>微信ID:yxiubang</strong></span></section><section><span><strong><p><img src="image/20200927/3467c2e855ebb4aecd4ff258a825ed17_11.jpg" /></p>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strong></span></section><p><br  /></p><p><br  /></p></section></section><p><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浙ICP备17000336号-1 )

GMT+8, 2025-9-16 07:48 , Processed in 0.10087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